然而,其表示,由于需求持续下滑,尤其是在德国,全年的总销售额较2014年的将进一步下滑,降至7.3亿至7.7亿欧元。
预测公司Vaisala日前表示,在2014年,东海岸看到太阳能辐照水平比预期低5%,而该国另一侧比预期水平高10%梁志鹏表示国家能源局将参与电力交易市场以扩大市场空间,探索建立地市级分布式电力市场,确立分布式光伏发电企业售电主体权利,建设分布式光伏与天然气分布式发电结合的新能源微电网。
四是如何通过改革促发展。对于2015年国家能源局将着重处理那些关键工作,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4月3日召开的2015中国光伏投融资论坛上进行了相应介绍。梁志鹏认为首先应做到规模调整及合理布局,限电地区停止新上规模;可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制定细则,以建立全额保障收购制度;加强配套输电网的规划建设,协同规划集中式电站和配套输电网。梁志鹏表示,国家能源局将建立检测认证制度,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同时进一步完善信息检测和发布工作。这一点上国家能源局将严格执行光伏制造规范条件,滚动的调整技术标准,同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认证;能源局还将实施领跑者计划,加强先进技术的引领,规范技术门槛,淘汰落后产品。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2805万千万,当年新增装机1060万千万,位列世界第一。三是如何推动技术进步。中国光伏由于众多可能性的存在,就像一部故事复杂、结局值得猜想的长篇小说,充满了吸引力。
2008年以后一批新的规模化光伏企业,那些在2011年前通过国内资本市场建立了融资平台的,逐步从当地政府推动的融资行为中解脱出来;那些没有建立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平台的,则始终绑架着当地政府。对于能源的选择,早期人类由于选择的唯一性是不计成本的,即在确立某种能源的产品属性同时就确立它的商品属性。今天的中国光伏,如果在光伏新周期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产品加工环节,继续保持全球60%甚至更大市场份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应用环节,虽然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市场的份额还很少、增长速度也有限,但是正在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境外企业方式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结果使得光伏产业,在2008年时已经供大于求的基础上更加供大于求,在2011年后本来可以用3年时间而实际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产业整合。
光伏发电就是选择之一,所以,光伏发电只有经过取消补贴过程,才具有完整的商品属性,才能进入幼稚期。当前,有关薄膜、有机、钙钛矿技术支持的光伏应用正在不断出现,让人们感觉到把这一可能市场变为现实市场就在不远的将来。
不久前笔者也曾提出:中国光伏已经到了可以开始讨论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候。光伏新周期的内涵又应当包括那些内容?在时间上,中国光伏产业整合的结束时间应在2016年以后;光伏产业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过渡的完成时间应在2020年以后,具体时间难以估算。未来几年,主要光伏发电应用国都在忙着同一件事情: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形式。光伏未来应用市场无限、产品多样,伴随光伏基础材料多样性的成熟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老红以为只要是发电应用都可纳入光伏产品的研究范畴,如果这些研究一旦变为现实产品将一改补贴和使用范围的误区。
因为光伏发电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商品,光伏产业只有经过了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的蜕变,才能确立光伏发电商品的市场竞争地位,才能进入幼稚期。在光伏新周期,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由于市场环境的逐步成熟、市场未来的逐步清晰,光伏产业必将形成规范而多渠道的投融资环境,融资难也将不再是光伏产业的个性问题而是中国其他产业的共性问题。同时,如果无需补贴的光伏多用途产品能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起来,中国光伏从光伏大国到光伏强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不是没有可能的。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呼吁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但现实是残酷的,完成这一梦想还需时日,因为大量的中国制造还停留在国内消费市场和国际低端消费市场。
受各国光伏补贴电价的持续增加带来需求市场持续增加的影响,光伏产业不但没有进入供求调整期反而进入更快增长期,使得产业供求更加失衡、产业整合延迟到2011年中期才开始。光伏旧周期的内涵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表现过程是:政策扶持带来需求市场的突起,需求市场的突起带来严重的供大于求,严重的供大于求带来产业整合的快速到来。
在光伏新周期,伴随产业整合的逐步完成,合理利润率必将回归光伏中上游环节;伴随《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产业政策的执行和产业技术、规模将发挥更多作用的影响,产业链各环节的有竞争力企业将变得不仅更大还将更强;伴随招标制等市场化手段的推出和国家严打路条现象,终端市场将更加有利于有竞争力企业探讨新的商业模式。总之,各光伏应用大国都在极力推进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形式,光伏产业正加速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的过渡。
光伏产业则完全不同,它从在中国规模化诞生那天起,就是服务国际市场需求的。2004年到2007年,早期光伏企业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建立了融资平台的,其融资手段是最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光伏产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会否变为现实。如果长时间关注中国光伏,人们会注意到:从2013年底以来,资本的进入、投融资手段的多样性消息要远远多于技术进步的消息。那时,人们购买这种产品是因为喜欢这种产品、接受这种产品的价格而购买,不是因为这种产品是否补贴而购买。所以说光伏产业还在前幼稚期,是因为光伏发电由于补贴的存在,所以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商品。
无论何种结果,都是决定光伏产业历史地位的根本性结果。过去几年,由于产业整合,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平均化阶段性地向终端市场倾斜,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畸形混乱、群雄并起的光伏产业。
这是中国特定市场环境的必然产物,也是光伏产业新旧周期转换的必然产物,是典型的阶段性现象。纵观全球光伏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规模发展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高速发展于2004年,当前正处于从2011年中期开始、持续时间约5年的产业整合阶段。
现代人类为了能源供给的稳定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保护创造了多种选择,并且不得不通过承担补贴成本方式来探讨它的商品属性。无需补贴的光伏多用途产品市场正在呼之欲出。
更具体地说,处于经过2013年产业整合的最低谷进入深度整合时期。这一点在中国这个特殊市场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在2008年以后的盲目助推,在2011年以后的盲目保护,并主导着一些金融机构对光伏产业的盲目助推与保护。也因如此,正在经历光伏新周期的中国光伏更让人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期盼。二、光伏新周期已经和可能的变化光伏新周期开始了光伏产业地位从探讨到结论的发展阶段,虽然它的发展难以超越一般产业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传统能源、其它新能源、不同技术路线多重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发展速度、结果超出人们的想象也是可能的。
其二,在这个转化中,市场的调节作用是不完全的,也是滞后的。这新周期的光伏产业,能否经过了马克思所说的惊险一跳,从而确立光伏发电的完全商品地位?将当前发展阶段定位为光伏新周期,这应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空划分点。
不久前,一个光伏重点省份的银监局专门电话笔者,共同探讨银行服务光伏中上游产业问题。例如2008年的金融风波带来全球经济调整,其时的光伏产业也已严重的供大于求,本应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调整而调整,但事实不是这样。
研究光伏产业,首先要知道目前这还是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产业,它的发展规律不同于完全市场化的产业,不能简单用完全市场化产业的供求关系、发展周期理论来解释,它们在产业周期的时间变化、供求变化方面的表现一定是不同步的。在结果上,人们看的见的是:大规模的无竞争力企业破产,企业间的兼并日益增多、规模增大,有竞争力企业盈利水平日益提高、市场占有率日益提升,在终端市场大量门口的野蛮人涌进,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光伏补贴标准下降、补贴形式变化人们看不见的是:无需补贴的光伏多用途产品正在从无到有,光伏产业正在实现从非完全市场化向完全市场化的过渡。
同时,各光伏应用大国受市场化环境和市场化手段不同的影响,过渡的完成时间也有不同。例如众筹方式在长时间的探讨后在光伏产业突破在即;例如资本与产业结合的中民投和协鑫、江山控股和禹航光伏的合作案例;例如银行与光伏企业紧密合作的工行与晶科的分期宝案例。在光伏旧周期,中国光伏产业受非完全市场化性质和特定产业环境决定,投融资市场形式简单、屡遭诟病。伴随光伏新周期的到来,人们已经能够确信和能够感受到的变化是这样一些:光伏产业从非完全市场化到完全市场化正在加速转化中。
其次,既然提到光伏新周期,则何为新,何为旧?在时间划分上,笔者以为时间的划分点应在2013年。在中上游市场,大批无竞争力企业与少数有竞争力企业同时并存,有竞争力企业大而不强;在终端市场,有各种资本的进入,有中上游生产性企业的进入,也有一批能够获得路条的非光伏企业的进入,甚至少数光伏业内个人也表示要通过争取路条进入终端市场。
光伏投融资市场将更加丰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产业环境中,光伏非完全市场化产业独特的运行形式和速度表现尤为突出。
经过新周期的光伏产业,最终将实现一个看得见的或者:或者经过了马克思所说的惊险一跳,确立光伏发电的商品地位,确立光伏新能源的独特竞争力地位,确立光伏产业进入幼稚期;或者退出能源市场,只是这种可能性的概率很小。光伏企业将更加专业化、规模化。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